馮承芝油畫個展 2009/4/3-4/26

逢22逢33

馮承芝 容顏 油畫個展  自述

人類是極為豐富而多層次的生物,人性與人物的觀察與表現是永遠不會褪流行的藝術創作題材。在當代肖像藝術中,油畫仍是一項具備強大表現可能性與力度的創作手段。當代肖像畫家除了客觀再現對象外,傾向將更多的自我特質與主張融入繪畫表現。對我來說,肖像提供我一項觀察人生的特殊途徑與永不枯竭的創作題材,透過描繪模特兒們的面貌、五官、姿勢與表情,我適意地抒發探索繪畫色調與筆意的內在需求。
就題材的選擇而言,我嘗試融合來自生活中人際互動時引發的感動,以及對筆下的年輕世代的觀察;但長期以來我一直試圖將音樂聆賞的感動,融入肖像繪畫的創作與研究中,即使是近年來以泰雅族原住民的Gaga作為詮釋重心的Gagaism肖像系列,我也在作畫過程裡有意識的將音樂性轉化成畫布上的點滴。繪畫過程中行為的軌跡(或者稱之每一筆一畫),記錄了畫家當時的心境、情緒、以及所見所聞;音樂,乃是我個人繪畫過程中無法缺席的重要元素。19世紀英國畫家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34-1903)曾經宣稱: “我有意在我的作品中表明一個藝術家自身的興趣,使畫面脫離其他的意義。首先,它是一個線條、形體和色彩的排列,我習慣於用細節的穿插來達到勻稱的效果。在我的作品中有一些夜景,我選擇了小夜曲這個詞,因為它是畫面總體而簡單的概括”。如同惠斯勒所述,我的畫面上用以表現肖像內容的每一色調與筆意,均或多或少承受了樂音的牽引;故此,我也在肖像的標題上加入音樂相關的名詞,以忠實反映音樂在我的肖像繪畫中扮演的角色。
在近期發展的ARIA系列作品上,我著意經營柔和、矇矓的色調,以及顫動輕盈的筆觸,藉以表現「幽微」–曖昧、模糊卻又纖細、敏感的美感。觀眾通常期待繪畫帶來清晰可辨識的視覺訊息,然而往往圖像背後的意涵才是我關注的部分。我常試圖藉由油畫顏料的混色特性來營造畫面柔和的調子與不明確的焦點,使其產生模糊的效果,進而挑起觀眾質疑、猜測、與聯想。我強調繪畫圖像先天具備的象徵性的體質,不刻意彰顯敘事性的功能,對我而言,在「揭露」與「隱蔽」之間的模糊地帶游移探索,是一項有趣而富挑戰性的創作行為,並且將色相、明度與彩度調整至最節制的程度,在簡潔的構圖與大面積的畫幅內,追求極細微的色調對比與漸層。十九世紀德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曾宣稱“畫家的責任並不在於忠實地描繪空氣、水、山崖與樹木,而是在其中反應出自己的心靈與情感。( The painter’s task is not the faithful depiction of air, water, rocks and trees, but his soul, his emotion should be reflected in it.)”這段話摘要地道出我個人的繪畫美學堅持,Friedrich畫中常見的幽微光影並非單純的再現天色,而是間接的象徵作者的人文思想。我希望透過畫面的整體氣韻(而非僅人物的五官) 來喚起觀者某種旋律綿密銜接、流動的意象。
這次假凡亞藝術中心的肖像油畫個展集結將近十四年的創作成果,內容囊括了四個系列中的主要作品。從音樂圖像Music Images (1994-1995),樂興之時Musical Moments (2000-2003),Gagaism (2004-2006),到ARIA (2007)。期望藉此整理個人在肖像繪畫領域的一些心得,並就教於畫壇先進。